這種效應是1971年開發的。在兩塊具有氧化銦錫(ITO)透明電極的玻璃基板上,涂復稱為取向層的聚合物薄膜,如聚酰亞胺(PI)。然而,用絨布沿一定方向摩擦,使在取向層表面形成方向一致的微細溝槽。在保證兩塊玻璃基板上取向層溝槽方向正交條件下,密封成一個盒,盒間隙一般控制在幾個微米,如7um。盒留有一個小口灌液晶作,一般用抽真空注的辦法灌入正性向列型液晶。然后,用堵口膠把口密封,在液晶盒的玻璃基板外表面上粘貼上線偏振片,使起偏振片的透光軸與該玻片上取向層摩擦方向一致或垂直。起偏振片與檢偏振片的透光軸相互正交或平行。
與取向層表面接觸的液晶分子由于物理作用將沿溝槽排列,在無電場作用時由于上下取向層溝槽方向正交,使液晶分子排列從上到下扭曲90°,當有電場作用時,由于是正性液晶,電場力使液晶分子沿電場方向排列。顯然,只有當電場足夠強時(大于閥值場強),電場力克服液晶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(彈性形變力),首先是中心層面的分子沿電場取向(垂直上下基板排列),隨著電場增強,從中心層逐步擴展到上下基板,最后,除取向層接觸面上的液晶分子仍沿溝槽排列外,所有分子都與基垂直排列。這樣,在斷(OFF)態(無電場作用),當入射光通過起偏振片變為線偏振光,再通過液晶層時,由于液晶的旋光性使線偏振光也隨液晶分子旋轉90°。如果檢偏振片的透光軸與起偏振片的透光軸平行粘貼,就無光輸出呈暗態。在能(ON)態(有電場作用),由于液晶分子垂直基板排列,偏振光通過液層時方向不改變。因而可通過檢偏振片的透光軸正交粘貼,則可實現白底寫、黑字的顯示。這種在電場作用下,使液晶分子從原來平行基板扭曲排列(扭轉90°)的方式轉變為垂直基板排列的方式,從而改變其光學性能的現象稱為扭曲效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