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光片的基本結構是兩層三醋酸纖維素酯薄膜(TAC)夾一層聚乙烯醇(PVA);從制造工序而言,偏光片前道制造工序為聚乙烯醇(PVA)膜片卷,以碘液染色后做單軸延伸,形成偏光子再進行貼合,上下各加覆一層三醋酸纖維素酯(TAC)薄膜,并在上層TAC膜之外再加覆一表面保護膜,另在下層TAC膜之外以光學粘著劑貼附離型膜或者反射膜后再貼合表面保護膜,最后進入后道切割工序。偏光片的制作主要有延伸法及涂布法,延伸法是目前的主流工藝。
偏光片(Polarizer)是液晶面板關鍵零件,是目前業界投資最為熱門的行業之一,其成本約占面板原材料制造成本的11%左右。據著名調研組織Displaybank指出,全球偏光片市場銷售額2006年增長到45億美元。由于2007年大尺寸面板市場仍持續增長,市場規模仍將不斷增長,年增幅約11%左右。然而由于偏光片的制造技術一直被日本、韓國等國家所壟斷,我國偏光片產業規模較小,且產品檔次較低,因而市場發展潛力巨大。
偏光板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將不具偏極性的自然光轉化為偏極光,使與電場呈垂直方向的光線通過,讓LCD面板能正常顯示影像。
偏光板產業最早萌芽于日本,產品多應用于如手表和鬧鐘等低階的TN 型單色顯示器上;其后隨著日本 TFT - LCD 工業的大發展,TFT 型的偏光板逐漸嶄露頭角,截止到1999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,全球TFT 用偏光板市場規模為2 . 7 億美元。1999 年5 月,我國臺灣省第一家偏光片廠商力特光電投產,標志著日本廠商獨占偏光片市場的時代結束,但力特的技術依然來源于日本廠商的技術授權。而韓國則于2000 年初開始進軍TFT 用偏光板市場,首家廠商LG 化學于2000 年3 月量產,年產能125 萬片。
偏光片的主要作用就是使通過偏光片的自然光變成偏振光。 n偏光片是一種產生和檢測偏振光的片狀光學功能材料。偏光片是一種影響LCD液晶屏顯示效果的關鍵組件。
偏光板是使不具偏極性的自然光,產生偏極化,轉變成偏極光,加上液晶分子扭轉特性,達到控制光線的通過與否,從而提高透光率和視角范圍,形成防眩等功能,是面板上游原材料領域十分重要的一類產品,而且約占lcd tv原材料成本的10%。
目前,全球偏光片市場的供應商仍以日本廠商日東電工、三立、住友化學三大廠商為主。中國大陸投入偏光板事業仍以低檔次的tn和stn為主,主要代表廠家為溫州僑業、深圳樂凱,而高檔次的、產值和利潤更高的tft-lcd用偏光片還基本依賴進口,tft-lcd用偏光片研發及產業化仍有很大差距。 中國大陸的偏光片生產企業的起步并不算晚,關鍵是后續的技術研發投入、技術改造投入和擴產資金投入受到很大限制,導致中國大陸本土偏光片企業同外資同行企業的差距正在不斷擴大。目前,通過吸引臺灣地區廠商或國外廠商在大陸投資建廠,對市場換技術將是一條可行之路。
在臺灣廠商中具有大量生產偏光板能力的,僅有力特光電,不過,力特光電偏光板產品中筆記本電腦和臺式電腦顯示器用占了74%,tv用只占13%,另有3%為中小尺寸用產品。在技術領先的日東電工持續推出低生產成本的新產品,給力特造成極大出貨壓力。為了應對競爭,力特正在積極籌劃在蘇州設立偏光板后段裁切廠,初期將投資新臺幣5億元(約合人民幣1.27億元)。目前,力特已與蘇州當地政府簽訂投資協議書,廠房已在第一季度動工,預計2006年第四季可正式量產。
除力特光電之外,奇美電子也計劃進行偏光板自制,預估產品最快可在2007年第一季度推出。目前,奇美集團下的奇美材料科技,正積極啟動臺海兩地偏光板布局,其中臺灣廠已于2005年11月建廠,預計5月設備開始裝機,大陸的寧波奇美材料,初期的總投資規模為2600萬美元,已在今年2月展開建廠計劃。 為貼近客戶,目前日系的偏光板業者如日東電工、住友化學等均已在大陸設立偏光板后段裁切廠,其中住友化學在上海和無錫設立基地,深圳也有委外裁切廠;而日東電工則在深圳、蘇州與上海等地設立生產基地,而近日又有消息傳出住友化學計劃在大陸增設第四條生產線,廠址設在無錫市。
當然,目前當大陸設立的偏光板廠均為段裁切廠,不過隨著市場的擴大,廠商產業介入程度的加深,設立前段工藝也只是時間問題。而這正是大陸業者學習技術,擴大自主配套能力的時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