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: 進一步分析AMOLED論文發表單位,可發現韓國發表篇數領先臺灣外,且主要探討內容多集中在AMOLED發光材料效率/壽命、Oxide TFT-OLED制程技術解決方案上,有別于臺灣較著重于提高AMOLED出光效率與可撓式(Flexible)AMOLED開發。
臺灣與韓國在2000年左右先后投??入有機發光二極體(OLED)顯示技術研發,當時廠商主力發展PMOLED技術。 2004年后,日本、韓國及臺灣開始跨入AMOLED,主因系早期投入的PMOLED因成本一直無法與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(TFT LCD)競爭,在2005年后,相關廠商均陸續退出市場。
然而,即便廠商轉向AMOLED發展,但仍遲遲無法解決良率低、成本過高問題,再加上全球景氣劇烈波動,導致日本與臺灣面板廠在不堪虧損的情況下,紛紛針對AMOLED研發部門進行裁撤、出售或直接關廠;惟韓國廠商仍持續投注研發人力與資金,造就目前的市場領先地位。
拉大與臺商技術差距韓產學燒錢攻AMOLED
韓國面板廠扶植AMOLED技術的策略系透過自有品牌終端產品,帶動集團供應鏈體系垂直整合的同步運作與成長,包括上游關鍵材料與制程設備、中游面板與模組制造、下游產品組裝與終端產品,從而在過程中積累AMOLED專業知識并評估市場反應。
反觀臺灣面板廠多半抱持專業代工經營的態度,一旦AMOLED良率過低、成本過高,或景氣衰退,就以降低虧損為由傾向暫停或終止AMOLED投資,遂引發后續關鍵技術斷層與量產進度落后的結果。
AMOLED取代TFT LCD成為影像顯示主流技術的可能性有多高?答案恐怕是極有可能的!從2012年6月閉幕的美國平面顯示器技術論壇暨應用產品展覽會(The SI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, Seminar, and Exhibition)中,最新AMOLED論文發表成果與近期產業動向即能證實,AMOLED已成為整個影像應用產業研發能量投注重點。
近期,AMOLED技術已出現重大進展,包括面板尺寸規格、藍色磷光有機發光材料(Blue Phosphorescent OLED)及有機發光層出光效率(Lighting Outcoupling Efficiency)等,將增加與TFT LCD競爭的籌碼。首先,韓商已開發出采用White-OLED搭配WRGB彩色濾光片陣列(Color Filter Array, CFA)技術的55吋全高畫質(FHD)氧化物薄膜電晶體(Oxide TFT)電視。此外,在藍色磷光有機材料及AMOLED發光層出光效率提升方面,亦有許多廠商與學術研究機構亦展現杰出研發成果。
進一步分析AMOLED論文發表單位,可發現韓國發表篇數領先臺灣外,且主要探討內容多集中在AMOLED發光材料效率/壽命、Oxide TFT-OLED制程技術解決方案上,有別于臺灣較著重于提高AMOLED出光效率與可撓式(Flexible)AMOLED開發。顯然,韓國在關鍵材料技術的掌控上超前臺灣。
值得注意的是,交叉分析AMOLED論文主要發表單位與技術合作開發單位后,發現韓國兩家主要面板廠,密切與學術單位、研究機構組成技術連結與整合的共同開發關系,甚至有一些研發計畫獲得國家政策推動單位資金奧援。例如首爾大學專注研究新磷光材料--混合式主發光層(Mixed-host Emissive Layer),而三星(Samsung)則負責相關制程解決方案與產品雛型開發,達成產學分工合作效益。
版權:http://m.yjjyxx.com
|